在热火与振奋中,2025年第一季度即将过去。笔者认为,这些要素是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的写照,可以概括为起步稳、后劲足两个特点。笔者相信,进入第二季度后,中国经济“长风破浪”的底气会更足。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用户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及,近期,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3月15日8时45分,2025年京津冀首趟银发旅游列车载着452名旅客从天津站缓缓启程。针对旅游列车老年游客居多的特点,京津冀银发旅游列车推出了多项适老化服务。随着老年群体的扩大和文旅消费需求的释放,银发旅游列车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近期,围绕智慧旅游,不少地方发布新的政策举措或推出新服务。在政策加持下,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旅游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4555亿元。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我国经营范围包含“智慧旅游”的各类企业共计1952家。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日前公开发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介绍,现行《条例》自2020年9月1日实施以来,对依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切实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信部完善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2024年共处理投诉4.8万笔。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公布2025年1至2月财政收支情况。1至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856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全国税收收入36349亿元,同比下降3.9%;非税收入7507亿元,同比增长1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99亿元,同比下降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4357亿元,同比增长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被视作货币政策“风向标”,货币政策措辞的变化,往往预示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趋势。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例会还提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而上季度例会的表述为“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两个品种LPR均维持前值,截至目前已经连续5个月维持不变。谈及LPR后续的下调空间,王青认为,综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外部经贸环境变化,以及整体物价走势,预计二季度降息窗口有可能打开,届时会引导LPR报价跟进下调。此外,今年LPR报价还有可能在政策利率保持稳定的同时单独下调,或LPR报价下调幅度高于政策性降息幅度。
业内专家表示,股权投资对民营企业的赋能,不仅是资本的注入,更是资源、能力和信心的全面提升。其次,股权投资不仅带来资金,还能带来资源和专业支持。最后,股权投资能够增强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战略竞争领域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提升股权投资赋能民企发展的积极性。
根据《西安市科技金融融合业务工作指引(修订)》规定,现对获得2025年第三批、第四批科技金融业务推荐企业进行公示。
笔者认为,这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数据背后,是外资以实际行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集体投票,释放了三重信号。上述数据也在告诉外资,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外资的增持,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投下“信任票”。外资“净增持”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就是中国资产对全球资金的“磁吸力”进一步提升。
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理财的故事。不仅如此,多家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方案以及资产配置策略。 业内专家表示,现阶段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发挥的作用,在理财投资等方面应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建议。
记者日前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629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享受相关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15870亿元,占比达60.4%。 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有效激发了民营经营主体活力。税收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增速比全国企业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其中,股市成为拓展财产性收入、助力消费的重要抓手,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彰显。“《方案》提出稳住股市,有助于形成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增长。”今年1月份,证监会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稳步拓展债券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