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不必?高校开设“公务员微专业”引争议
红星评论 应该说,创办微专业,是高校贯彻和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重要探索,既有利于克服高校传统上专业设置比较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连接不紧密的弊端,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学习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新兴产业态势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比较受欢迎的微专业,比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根据这样的开办宗旨与教育理念,西南大学“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冲上热搜,似乎也并不出人意料之外。因为其专业课程设置,比如申论概论、公文写作、公务交流与表达规范(公务礼仪)、公职人员情感管理与心理健康维护、行政能力测试基础等直接服务于公务员考试的课程,占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多半,很难不让人把这个“微专业”与“考公培训”相挂钩。 翻阅网友在这条新闻下面的评论,发现既有批评性意见又有肯定性意见。有网友调侃以后大学只设4个专业:考研、考公、留学、躺平,这很大程度上是对“微专业”的误解。不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有着与“就业培训”完全不一样的期待。一直有声音认为,高校培养的一些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但这也绝不意味着要把高校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向各种培训机构看齐。 公务员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相关义务,他们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高校为各级政府系统提供人才支持,也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为政府系统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理应在通识教育与系统的专业教育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各自专业中学有所成,而不只是引导学生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公务员应试技巧的训练上。 微专业作为大学里的一种学习方式,并无特别的导向,只是学校对部分学生需求的一种回应。对待一种新生事物有不同意见,说明大家对此尚有期待,可以让其在发展过程中去修正和完善。如何办好“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这个微专业,比简单地冷嘲热讽、一棍子打死更值得探究。如何办好“公务员微专业”,比简单冷嘲热讽更值得探究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