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里头到殷墟,从钟村到三星堆—— 夏商考古新进展添彩“考古中国”
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2024年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最后一次工作会,发布了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等4项夏商考古最新进展。
“在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区,西、南两侧道路十字交叉,将该区域分为宫殿区、宫西一区、手工业区和工西一区4个分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之前已经发现其他3个区有围墙,2024年我们首次在工西一区发现了围墙的东北角,从而完整揭示出4个分区都有围墙的并立布局。”
更重要的突破则来自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相望的古城村遗址,新发现3条壕沟与一道夯土墙,出土陶片的最晚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推测它们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的壕沟和城墙。二里头最辉煌的时期,人口规模可能达10万之众,堪称当时的“超级大都市”。但长期以来,这里没有发现城墙,古城村遗址的重要发现扩大了已知的二里头都邑面积,为探索二里头都邑整体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带领的团队,2024年在殷墟洹河北岸地区探明并确认纵横交织的干道网络以及沟渠,构建起了大邑商洹河北岸地区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其中,在武官东地发现的一条纵向干道,路面有密集的车辙痕迹,堪称大邑商的“城市主干道”。西北冈王陵区东围沟内探出大片陪葬墓,钻探确认王陵区西周早期聚落的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这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在西围沟东面发掘祭祀坑48座,以大型坑为主,多殉葬数量不等的马匹,其中,三人殉象的现象引人关注。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雷兴山认为,城垣结构、道路网络、池渠水系是大遗址聚落考古的“金钥匙”与“总开关”,往往能给考古工作提供重要线索。这些年以城墙结构、道路、水系为突破,夏商周三代的大遗址考古取得了很大进展,改变了人们对于都城格局的认识。夏商时期都城普遍高耸的城墙、多宫格棋盘状的功能区布局、道路水网结构,生动揭示出当时国家治理的形态。
山西昔阳县钟村墓地考古发掘的5座高等级墓葬,是目前夏商之际黄土高原东部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地。其中,10号墓规模最大,长、宽均超过6米。墓室内置木椁,木椁内并列放置3个木棺,棺内各葬一人。中棺内为男性,身体涂朱,头顶覆有扇贝,左侧股骨下随葬绿松石嵌片牌饰,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其他墓葬内还出土有陶爵、漆觚等,部分陶器表面装饰大三角纹、连珠纹等,表现出较明显的下七垣文化因素。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范文谦介绍,该墓地葬俗具有浓郁本土特征,同时还受到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等的影响,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
对于三星堆遗址,此前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大量的窖藏和祭祀坑,对遗址布局了解不多。此次玉石器作坊、建筑基址、大型水网等重要遗迹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对三星堆城址布局与功能分区的认识。三星堆的青铜器、玉器到底是外来的还是当地制造?这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位于月亮湾台地中部的玉石器作坊,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集中分布的籽料坑、石器原料堆积、坯料堆积、废料堆积、玉石器残片堆积、半成品以及石斧成品坑等,代表着生产加工玉石器的不同环节,分工明确,证明玉石器是当地制造,也显示了社会的复杂化程度。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16家单位同步推进三星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祭祀区出土金面具、鸟形金饰等4062件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对铜器铸造工艺和产地进行研究,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使用铜器芯撑技术的实例。通过对青铜器中残留泥芯的提取,经岩相观察、主量元素分析,发现尊、罍等容器与神树、面具等非容器器物泥芯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区别,表明两类器物来源不同,可能来自不同的铸造地。
“4个项目都是夏商时期的重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指出,二里头遗址考古65年、殷墟考古近百年、三星堆遗址断断续续也有90年的考古历程,这3个都城性遗址都有相当长的考古历史,但最近10多年不断有新的突破。钟村墓地是考古前置项目,但可以转化为学术性主动考古,其发现延伸了二里头文化覆盖的区域,提高了人们对于二里头之外各区域社会复杂化的理解。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