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多元化发展特征日趋明显
把重组资产、信用减值资产和账销案存资产列入不良资产收购范围,允许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重组资产及其他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细化不良资产管理、处置等流程操作规范,明确尽职调查、处置定价、处置公告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要求……
今年上半年以来,伴随着此前的政策优化调整,金融不良资产收购范围有序拓展,可收购的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标准进一步细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包括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多种经营主体,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此前发布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提到,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者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显示,金融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分别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资产。
就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而言,多元化发展特征正在日趋明显。中国东方资产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2024年我国不良资产市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延续稳中有降趋势,但不同类型机构表现差异显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引导下深化改革,持续聚焦主责主业。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依托母行资源优势快速崛起。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表示,受经济转型阵痛与行业周期波动影响,不良资产处置需求增多,不良资产市场规模持续攀升。除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等纷纷入场,形成“国家队+地方队+市场化力量”的多维格局,参与主体多元化发展明显。而且,从传统打包转让转向“投行化+生态化”运作,如REITs盘活不动产、债转股助力企业重组、跨境资产并购等,处置模式不断创新,提升资产价值挖掘能力。同时,科技正在赋能估值与风控。AI、大数据应用于不良资产定价、现金流预测及违约预警,显著提升处置效率与透明度。
不良资产细分市场差异化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的主要投资机构。田利辉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做实“金融稳定器”角色、构建“风险缓冲垫”机制和强化逆周期政策协同,增强逆周期功能。在经济下行期主动收购高风险资产,通过债务重组、引入战投等方式“接得住、稳得住”,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蔓延。同时,要设立纾困基金、信用保障工具包,为受困企业提供过渡性融资,缓解流动性危机。同时,还可以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形成合力,如配合“设备更新”政策收购制造业不良资产,再通过技术升级注入新资金,实现“风险出清+产业升级”双赢。如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被动清收”转向“主动管理”,通过“风险识别+资源整合+价值创造”三重能力升级,在稳增长、防风险中发挥更大作用。
前述《报告》提到,2025年不良资产市场将呈现“总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调整”特征。其中,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化债政策支持下主导地方债务处置,预计2025年承接端不良资产量增长30%。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需探索“区域深耕+特色服务”模式,形成差异化优势。
另据了解,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行业制度体系正在重塑。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为金融业发展保驾护航。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推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修订工作。2024年11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重塑,有助于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校准不良资产行业定位和方向。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