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乱“认亲”攀的是流量

作者: 李霞 【 转载 】 来源: 北京晚报 2025-08-01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决定自7月24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自媒体运营行为,持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其中一项重点整治内容,是自媒体恶意蹭炒误导公众问题。

近年来,自媒体“李鬼”冒充李逵的戏码频繁上演,假冒当事人、近亲属、知情人士,通过虚构“权威报道”“一手数据”“深度揭秘”等信息,胡编乱造,干扰舆论,误导公众认知。每有热点新闻,马上“顶替”当事人开号,或上赶着做别人的“七大姑八大姨”。“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中,连秦朗都不存在,居然有人跳出来当秦朗舅舅。有的自媒体编造谣言,特别是在洪水、地震等灾害来袭时,假冒亲历者、知情人,嫁接视频、拼凑信息、虚构数据、夸大事实,乃至抛出所谓的阴谋论。有的自媒体直接冒充名人忽悠,假靳东为中老年女性批量制造“爱情”,假余华、莫言大聊心灵鸡汤。有的自媒体假冒文旅局长、权威媒体、官方网站,发布所谓的内部信息、一手数据,吸睛引流。

“李鬼”坑李逵,为害不浅。名人、当事人“躺着中枪”,名誉权等受到侵犯。网友屡屡被欺骗戏耍,社会信任不断被稀释。媒体和政府无端被抹黑,公信力受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自媒体扰乱信息传播秩序,污染网络生态,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必须严厉打击以正视听。

多年来,网信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自媒体为何仍沾“亲”带故?假冒账号无利不起早,据报道,假冒账号背后存在造号、养号、卖号的灰色产业链。“蹭到就是赚到”,吸引一拨又一拨人铤而走险。一些一眼假的账号本该被限流、封号,却被平台反复推送至“目标用户”。有人查时“装睡”,无人盯时“坐收渔翁之利”,平台间接成了假冒账号的帮凶。此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部分网友没心力事事核对,尤其甄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容易沉浸在“偶像”的甜言蜜语中,也容易让自媒体钻空子。

让自媒体“断亲”,就要彻底斩除其“亲戚网”。此次,中央网信办要求各地网信部门督导网站平台健全内容审核及账号管理机制,加强自媒体的教育引导,持续做好违规内容发现处置工作。以久久为功的耐力,方能让造假自媒体失去兴风作浪的空间。专项行动要求对仿冒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编造财经、医疗等重点领域不实信息等违规情形严重的账号,从严采取长期禁言、关闭账号等处置,展现出对假冒账号的零容忍态度。最关键的是,专项行动要求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督导其强化制度建设,倒逼平台面对是非原则问题时,别打“小算盘”。

流量向善,方能长流。监管做到时时“验亲”,自媒体才无法处处“认亲”。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