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西安文旅媒体行:品中国非遗,游古都西安

作者: 李卫 【 转载 】 来源: 群众新闻 2025-08-07

8月6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品中国非遗 游古都西安——2025西安文旅媒体行”圆满落幕。在为期两天的行程中,来自全国40余家媒体记者及文旅领域知名达人循着千年文脉足迹,深度探访13个非遗体验点,在指尖技艺与舌尖风味中触摸历史温度,在非遗传承与现代创新中感受古都魅力。

这场集沉浸式体验、全媒体系列报道于一体的文化之旅,不仅让西安非遗的多元面貌走进大众视野,更彰显了千年古都“活态传承、创新转化”的文化自信。

活动首日,媒体团的脚步探访七大非遗体验点。莲湖精巧面塑体验现场,面塑传承人张倍源让“指尖上的千年技艺”焕发青春活力;缠花传承人孙莹以“立体绣花”技艺演绎唐宋风雅;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通过实物与多媒体的形式,展开了“千年陕菜,国潮之源”的科普画卷;李记搅团百年小吃在器物与品鉴中,传递着市井烟火里的匠心;珍藏着众多非遗瑰宝的西安市非遗博物馆成为展现西安非遗全景的重要窗口;长安旗袍与半生缘盘扣制作技艺新晋西安市市级非遗项目,静静诉说着传统工艺的当代新生;西安鼓乐东仓乐社数十种传统乐器交织出隋唐盛景,媒体团在鼓乐中完成了与千年历史的深度对话。

mmexport0269b25601f398f9aae8cfb796cc1e4c_1754571577327.jpeg

次日,媒体团继续开启非遗探访之旅,从舌尖美味到舞台艺术,全方位感受西安非遗的丰富层次。清晨的北大街,袁记肉夹馍门店飘着面香与肉香,开放式明厨中,师傅们摔面、擀皮的动作行云流水。联合创始人陶海翔详解“三揉三醒”“文武火控”的制馍哲学,揭开“钢圈虎背菊花心”的工艺密码。


在古色古香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中,媒体团探访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与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前者33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系统展现秦腔从民间小调发展为成熟剧种的历程,让大家深切体会到“一声秦腔吼,八百里秦川都在抖”的张力。

mmexportf22f1a0a5ebe65296614fab60457e34c_1754571613895.jpeg

来到皮影展区,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向媒体细细讲解皮影的“推皮走刀”技法,24道工序成就“雕镂缜密、敷色明快”的作品。作为华县皮影非遗技艺传承人,其《贵妃醉酒》《西厢记》等作品屡获大奖,亮相威尼斯双年展、上海世博会。媒体团在光影投射间领略了皮影“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魅力。


走进尚寨嫽扎咧面馆,关中民居的青砖灰瓦扑面而来,陈炉镇大老碗泛着哑光。当菜籽油泼向秦椒面的瞬间,爆响声裹着香气弥漫而来。捧起老碗,面条筋韧挂着红油,辣香里藏着关中平原的阳光味。作为新晋西安市非遗名录的本土美食,真正展现了关中饮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味觉图腾。

mmexport0311f8a0a6b520f313a282a4d96be7f1_1754571647573.jpeg

走进唐三彩烧制技艺传习基地,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李建鹏向媒体团展示这项唐代瑰宝的奥秘:它由汉代低温铅釉陶发展而来,以黄、绿、白为主色,兼用蓝、赭、紫等,堆贴、刻画等装饰显粗犷线条美。李建鹏作品获中国西部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被西安市非遗博物馆、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还为故宫仿制唐代仕女俑当作国礼。当媒体团看到那些重现盛唐气象的马俑、仕女俑时,仿佛穿越千年,真切感受着“釉色流动间,盛唐风华现”的独特魅力。

mmexport2414e0b78d85c43658722efe4466bf34_1754571669849.jpeg

《无界・长安》舞台上,数字光影与千年非遗碰撞:全息投影中,霓裳舞曲流淌成文脉星河;秦腔老调与电子音效交织,穿透时空;皮影剪影与真人演出虚实叠印;鼓乐古韵偕AR形象共振。这场演出似时空折叠,让媒体团重温两日所见。传统与现代边界消融,印证着西安非遗以科技为翼,正以鲜活姿态续写古都文脉传奇。


两天行程中,媒体团见证的不仅是西安非遗的活态实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青年传承人以跨界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动能,非遗美食从本土美食跃入产业赛道,传统艺术在博物馆的静态陈列与舞台的动态演绎中完成双向赋能。这场活动让非遗从地域符号成长为文化共识,未来,西安市将以“非遗+”为纽带,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千年文脉成为滋养民族精神家园的养分。




来源:群众新闻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