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用户叩开智能时代的大门

作者: 谢若琳 【 转载 】 来源: 证券日报 2025-10-23

我们正从“数字时代”迈向“智能时代”。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份,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

与去年底相比,在短短半年内,用户规模增长了2.66亿,增幅高达106.6%。可以说,市场爆发前夜已过,智能时代正在开启。

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源于技术的成熟与产品的丰富。一方面,我国已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国产AIGC产品取得显著进步,具体表现为逻辑推理能力显著提升、多模态能力跨越式发展、模型推理成本显著降低。《报告》显示,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另一方面,AIGC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工具”。截至2025年8月份,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逐步下沉至千行百业。其应用场景覆盖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从通用场景向行业核心场景纵深渗透。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AIGC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不仅仅是效率的线性提升,更是从生产范式、价值创造到竞争核心的一次系统性重塑。这种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生产逻辑从“流程驱动”进入“人机协同”。传统工业生产和服务业依赖于标准化的流程,核心是“工具辅助人”,而AIGC的普及,催生出“生成式生产”模式,其底层逻辑的转变在于:人工智能不仅替代重复性劳动,更开始承担知识性、创意性工作的初级部分。例如,在编程、设计、文案、法律文书、市场分析等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草稿、提供方案、排查错误;在药品研发、材料科学、工程架构等领域,AIGC能够通过挖掘海量数据和模拟复杂场景,发现人类专家难以察觉的规律,不仅成为研发人员的助手,甚至在某些环节实现主导,极大地压缩了研发周期和成本,使得产业创新的速度与门槛被重新定义。

二是产业组织从“链式生态”发展到“网状生态”。AIGC的渗透打破固有的产业边界,催生出更加灵活的网络状生态。例如“去中心化”的生产与创作,在媒体、娱乐、教育等内容产业,AIGC工具极大地降低了专业内容生产的门槛。一个小团队甚至个人,借助AI也能产出接近专业水准的动画、音乐、课程。而即插即用的智能服务,使得大模型通过API(应用程序接口)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无需自建昂贵的AI团队,即可按需调用最前沿的AI能力,快速开发个性化应用。

三是企业竞争逻辑从“规模”转向“生态”。在智能时代,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和用户反馈。因此,拥有丰富场景、并能形成“用户使用—产生数据—优化模型—提升体验—吸引更多用户”闭环的企业,将建立起动态护城河。竞争的焦点从静态的规模经济,转向动态的数据生态和用户体验优化能力。尤其是行业模型的渗透,对于绝大多数应用型企业而言,重要的不再是自研底层大模型,而是对垂直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将通用AI能力与具体业务场景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能力。

但是,在借助于AIGC效率提升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繁荣背后的暗流。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善用AI者与不善用者之间的差别,将充分体现在企业之间、个体之上。伦理与规则的挑战空前严峻。5亿用户意味着5亿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节点,AI的偏见、隐私数据的滥用、深度伪造的欺诈,以及责任归属的模糊,都从理论风险演变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5亿用户叩开的,不仅是产业智能的大门,更是一个崭新文明形态的入口。在智能时代,AIGC帮助人类扩展认知能力的边界。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