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维洞察力化解“舆情焦虑”

作者: 黄华龙 陈长 【 转载 】 来源: 红网 2024-09-18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智能时代舆论生态复杂多元,基层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但是过度关注,习惯性地自我加压,造成“舆情焦虑”,甚至是“舆情洁癖”“舆情恐惧”。长此以往,耗费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限行政资源,甚至可能因“动作”变形引发次生舆情,与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符。究其根源是缺乏舆情洞察能力,洞察风险与态势的本领自信不足。因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网络强国建设的“十个坚持”重要原则,不断提升舆情洞察能力,实现精准化风险识别、周期性态势感知和多维度处置响应,才能有效化解“舆情焦虑”,让基层不受舆论裹挟,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化风险识别,把握轻重有“分寸”

“舆情焦虑”与如何把握力度有关。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关键是如何最优配置有限的行政资源。因此,实现舆情风险的精准化识别,亟需抓住舆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辨舆情现象的虚与实。面对无中生有、凭空伪造、不合常理等明显虚假的舆情,需保持定力,不受虚假舆情裹挟。面对真假难辨的舆情,需理性看待、去伪存真,重点把握舆情热度与烈度。一方面是精准识别舆情热度,不同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加权程度差异较大,鉴别传播数据虚高的“假热”舆情,避免“舆情恐惧”。比如在同一舆论场域中,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号的舆情热度明显高得多,往往更容易引发“舆情焦虑”。另一方面是精准识别舆情烈度,分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理性程度,尤其是高度极化的非理性舆情,保持警惕不盲从,避免“舆情洁癖”。比如粉丝群体形成独特的“饭圈”文化,抱团取暖而且不愿意与别的社群进行对话、寻求共识,这样一种思想偏狭会带来各种误会与偏见,容易做出与社会脱节和“引发众怒”的一些事情。厘清舆情本质的主与次。透过舆情现象洞察规律与本质,甄别舆情底色,辨别民情、政情和敌情,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面对诸如此类西方意识形态投射各种“反马”“非马”的价值观,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历史虚无主义等敌我矛盾的舆情,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斗争到底,决不妥协。面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舆情,坚定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讲究策略、把握轻重,尤其是针对有真实性但未必有代表性的舆情,这需要研判舆情是局部还是全面、个案还是频发、可预防还是不可预料,洞察舆源背后的动机是来自个体利益还是群体利益,欢迎建设性意见、帮助有实际困难和不了解情况的网民、纠正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通过分级分类的舆情风险识别,界定各类潜在舆情风险事件的触发条件,为精准把控舆情响应的轻重缓急奠定基础。

周期性态势感知,分清缓急有“节奏”

“舆情焦虑”与如何掌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