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吃发霉吐司住院”大反转:虚假索赔背后的舆情警示

作者: 廉美茹 【 转载 】 来源: 红网 2024-12-19

近日,“孕妇吃发霉吐司宫缩住院”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一度登上热搜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原来,这起所谓的食品安全事件,竟是消费者通过注入墨水伪造食品发霉及添加毛发伪造异物问题,并假称孕妇身份伪造住院记录,试图向百草味敲诈勒索以获取不当利益。这一反转不仅让公众大跌眼镜,更引发了对于网络爆料真实性以及公众舆论的深刻反思。(12月17日 极目新闻)

从事件本身来看,还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消费者提供的图片中,面包上的绿色斑块并不像是自然发霉,而更像是人为添加的颜料。其次,当百草味工作人员提出希望将涉事面包拿去检测或让当地市场监管局代为上门处理时,消费者却以怀孕39周不方便为由拒绝,只要求赔偿1000元。此外,据百草味表示,该消费者近期连续对包括百草味在内的多家食品企业发起类似食品安全质量的投诉与举报,这进一步增加了事件的虚假性嫌疑。

在回顾此次事件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公众舆论的演变过程。最初,消费者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形象,这一策略有效地引发了公众的同情和愤怒。消费者通过描述自己作为孕妇所遭遇的痛苦经历,特别是提到食用了发霉的吐司后出现宫缩并住院治疗,巧妙地利用了“孕妇”“住院”以及“面包发霉”等具有煽动性的字眼。这些词汇迅速触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敏感神经,使得公众在情感驱动下,倾向于相信消费者的说法,进而对涉事企业提出质疑和批评。

“框架理论”在此事件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消费者通过情感框架的构建,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孕妇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天然能够激发人们的保护欲,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同情心。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公众对事件的解读更偏向于情感反应,而非理性分析,导致了对企业形象的负面评价。

随着事件的发展,公众的愤怒情绪不断升级,社交媒体上关于该事件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这种情绪的积聚使得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成为舆论的焦点。消费者的策略不仅成功地博取了同情,还有效地动员了公众的情绪。

消费者试图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通过伪造事实来敲诈勒索,却忽视了面临的法律风险。其行为不仅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还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人在发布信息时都应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捏造事实、散布谣言。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作为发声者,自己发布任何内容前都应仔细核实内容真伪,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诱导;作为受众,大家在接收信息时也应保持理性,审慎判断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此外,其实若不是近年来多家企业“塌房”使得消费者对此类事件总会“先入为主”,这也让我们思考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商家也应时刻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不怕查出“问题”,在面对类似索赔时也应保持警惕,认真核实索赔的真实性,不能轻易屈服于不法分子的敲诈勒索。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