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吸引力持续上升
进入7月份,银行理财的“年中考”成绩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1.2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22%。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监管叫停手工补息的背景下,同期限理财收益的吸引力持续上升,将吸引更多资金涌入银行理财市场。
理财业绩向好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总体发展平稳,但在“存款搬家”现象的驱动下,理财行业发展势头向上向好。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215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同比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而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经突破30万亿元大关。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行业规模较快增长,主要受多方面因素推动。首先,债市走牛带动固收类产品收益回升,叠加资本市场回暖,“固收+”产品保持较高的收益率,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其次,季末资金回表与季初资金出表的季节性规律推动规模修复,叠加银行加大营销力度,现金管理类、短久期产品成为扩容主力;再次,理财子公司通过优化信用债配置、量化投资等策略提升收益,加速新产品发行,强化了增长动能。
存款利率下行也是驱动银行理财规模攀高的重要因素。1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1%以下,与理财收益形成利差,促使资金从储蓄转向理财,“存款搬家”效应显著。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今年上半年,在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增加了理财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领域。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降准0.5%、降息0.1%的政策组合拳后,对当前银行理财市场也产生一定影响。普益标准研究员黄诗慧表示,降息也为银行理财孕育潜在机遇,一是降准释放的超万亿元长期资金,叠加股市波动,可能推动低风险理财规模阶段性扩张;二是市场倒逼银行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其探索“固收+”策略升级,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
薛洪言表示,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多因固收类产品收益稳健,当前固收类产品占理财市场比例较高,以债券、存款等低风险资产为底层,收益波动性小,是理财规模的“压舱石”。但降息直接压低市场利率,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资产收益率下行,固收类产品收益空间被压缩,部分产品业绩基准下调。同时,存款利率下行加剧“资产荒”,倒逼银行理财调整策略,通过增加权益、衍生品等“固收+”配置增厚收益。
自监管部门推动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后,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已设立的理财公司共32家。目前我国银行理财行业集中度较高,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据约80%的份额,市场竞争激烈。建信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资产投向、费率优惠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提升客户财富管理体验。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对于理财子公司来说,要积极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开发跨资产类别产品,为高净值与机构客户定制更优质理财方案;利用科技赋能,通过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增强客户黏性。
激活权益市场
上半年以来,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情况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变动。普益标准研究员何雨芮表示,2月,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达到最高值,近6个月和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7.59%和22.08%。随后,在3月和4月期间,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下跌。5月,权益类理财收益迎来回暖,近6个月和近1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回升至5.51%和13.83%。
银行理财从前些年破净潮的阴霾走出之后,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实施,权益类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在持续扩大。何雨芮表示,从规模来看,今年以来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有所波动,但保持在280亿元以上。由于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导致部分银行权益理财产品的净值经历了显著波动和回撤,尽管市场回暖,但投资者对银行权益理财的申购热情恢复相对缓慢。
曾圣钧表示,当前,银行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依然偏低,由于部分投资者缺乏对权益市场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出现追涨杀跌等非理性投资行为。投资者对权益市场的信心尚待恢复,风险偏好仍然较低,更倾向于选择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等稳健的投资品种。
政策加码对权益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金融监管总局一直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积极引导银行、保险和资管机构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鼓励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发行更多长期限权益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多渠道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目前含权理财以“固收+”产品为主,“固收+”产品在资产配置上,除固定收益类和货币市场类之外,资产类别主要涉及资管产品、基金、权益类、非标等,权益类资产项下主要为优先股、股权和股票等子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定楼市股市”,权益类资产有望成为理财增厚收益的有力抓手。银行理财应顺应客户投资需求,进一步加大“固收+”等含权产品的拓展力度,以此来提升投资收益、增强产品竞争力。
强化信息披露
从我国银行业结构看,多数中小银行没有获得理财子牌照,只有通过代销理财等方式参与财富管理市场。但是,中小银行在做好代销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信息披露这个环节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情况,留存零售客群。
为规范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金融监管总局近期起草了《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前,金融监管部门还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在本行渠道提供代销产品信息查询服务,建立代销产品分类目录,明示代销产品的代销属性、产品类型、发行机构、客群类别范围等信息。
薛洪言表示,监管部门压实代销理财信息披露责任,核心在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此前中小银行代销业务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误导性宣传等问题,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产品风险和底层资产,易引发纠纷。规范披露要求(如明确合作机构责任、及时披露重大风险)可提升透明度,确保投资者知情权,促进“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落实,维护市场秩序。
近年来,中小银行不断完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有效降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评估和选择难度。不少银行还对其所代销的理财产品进行细化分类,诸如分为利用活钱类、最短持有期等,更好地方便投资者了解理财产品。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鹿城农商银行金融同业部副总经理郑达德认为,银行代销理财产品要提升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紧扣并区分代销理财销售环节和存续期披露的差异,通过穿透式信息披露,保障披露的理财信息更加规范、透明。
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关系理财产品的稳健性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在市场波动加剧和分化背景下,中小银行代销理财产品还需强化风险管理,日常化推进投资者教育与陪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嘉善农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张永刚认为,中小银行的客群特征较为下沉、多元,投资者金融素养差异化显著,银行要加强投资者教育与陪伴,通过定期举办金融课堂等形式普及理财净值化知识,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展望未来,随着利率下行空间加大,中小银行为增加非息收入,将加快发力代销理财。曾圣钧表示,对于区域中小机构来说,发展代销理财要从多维度推进和深化。一是立足区域禀赋优势,深耕当地客户群体,提供具有区域特色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强代销合作,丰富产品货架,通过代销优质理财产品增加收入和客户黏性。三是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等方式,提升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