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 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作者: 黄盛 朱超 【 转载 】 来源: 人民网 2025-07-21

从国产大飞机、大型船舶家族不断“上新”,到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火爆出圈,一系列创新成果密集“刷屏”的背后,创新链的好技术正加速转化为产业链的新应用。

在这背后,“双链融合”趋势下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正寻求有机结合、协同发展,让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勃勃生长。业内专家对此向记者表示,“双链融合”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再“相望难相见”。

“双链融合”日益向深度发展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合作走向深化,推动“双链融合”深度发展。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向记者表示,创新链和产业链在问题导向和自身特性上存在天然差异。前者强调未来、不确定性、个性;后者注重当下、确定性、统一规模和标准。当下不仅要认识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差异,还要认识到不同产业链的差异和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创新范式的差异。“双链融合”不仅仅是“双链”的结合,更是“创新网”和“产业网”两张网的结合,其复杂程度远超当下已有的实践。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玉荣告诉记者,实现“双链融合”,需要更多创新链上的“高能级”机构和产业链“链主”加强了解,逐步深化合作。在“双链融合”中应当重视设计先行,建设和运营不贪多求大,要滚动发展。

多环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受访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能力仍然偏低,制约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将持续成为“双链融合”的关键。

颜明峰表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服务,更是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当首先提高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在成果产生阶段将产业链融入科学研究中,使得科技成果能够反映当前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应当发挥技术转移机构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市场资源,提高成果转化的流动率。此外,还要完善成果转化的评价评估体系,提升转化的效率和概率。

王玉荣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应当将技术应用和降本增效的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以产业互联网的设计运营为例,在数字化云仓的建设中,企业只有利用物联网技术管好仓储,才能提升企业自身信用,从银行获得供应链信贷资金。这样的逻辑促使企业重新思考技术革新的意义:新技术的应用并非“为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在技术向商业价值转化的中间环节多加发力,能够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不同主体协同推进多元融合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下“双链融合”还存在堵点、卡点,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颜明峰提到,各级管理机构在“双链融合”中可以“两端发力”,通过资金、规则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一方面鼓励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另一方面鼓励产业链拥抱创新链。

王玉荣认为,目前我国出台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为“双链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还可以通过重点建设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使得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能够有规律、有系统、有组织地发生,以确定性克服内外部环境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双链融合”中,技术转移机构首先可以服务于产业链需求的挖掘,在传统产业链升级改造和产业链的“延链强链”中发掘更多资源以服务产业链链主及生态企业。颜明峰表示,技术转移机构在创新链向产业链的对接过程中,可以提供各类的服务集成,加速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构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成果的确权和估值体系,吸引更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双链融合”的过程。

还有专家表示,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背后,是对产业规律、创新规律、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让创新更好赋能产业,产业更好激发创新,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培育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将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