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推出唐代文物展 跟随杜甫“梦回”洛阳
初秋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气火热,“梦回洛阳——唐代东都文物精华展”一亮相就吸引了许多观众。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说:“成都与洛阳,一为‘天府之国’,一为‘千年帝都’,两座城市在唐代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与开放包容。‘诗圣’杜甫是连接成都与洛阳的文化纽带之一。”
杜甫曾在洛阳生活多年,见证了大唐东都的繁华。成都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他在此居住3年9个月,创作了大量诗歌。经过历代多次修葺、扩建,杜甫草堂如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杜甫行踪遗迹纪念地,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此次展览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洛阳文博界首度合作,汇聚了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洛阳考古研究院、偃师博物馆、新安县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110件珍贵文物,涵盖唐三彩、陶俑、佛教造像、金银器、书画等门类。展览以杜甫的视角展开叙事,呈现了唐代洛阳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多元文化交融荟萃的盛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展陈设计部主任陈宁介绍,展览序厅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为线索,将观众引入一条“归洛之路”。第一单元“东都洛阳”,再现了唐代洛阳城宫阙林立、街市如棋的景象。出土于宫城遗址的莲花纹砖、兽面纹砖、“匠唐子嵩”款板瓦等,令人遥想玉楼金阙的恢宏气势。
洛阳含嘉仓是唐代国家粮仓,有数百个粮窖,可储存数十万吨粮食。含嘉仓遗址出土的刻铭方砖边长33厘米,正面阴刻铭文110多字,记载了仓窑的位置和储粮的来源、品种、数量、时间以及仓窑的管理人员。刻铭砖是随同粮食密封于窖内的账簿,与窖外石刻牌内容一致。考古发现的刻铭砖年号大多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是研究盛唐“天下第一粮仓”的重要遗物。
走进第二单元“盛世和晏”,一幅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铺展在眼前。胡人俑、马俑、三彩骆驼等勾勒出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不绝的场景。洛阳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骆驼昂首嘶鸣,背垫花毯,为国家一级文物。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的红釉白斑马身形健硕,肌理匀称,体现出唐代制陶工艺的精湛。
唐代饮茶蔚然成风,且注重礼仪、讲究茶器。三彩子母盘是唐代茶具的代表,反映了当时茶文化的兴盛。9个小盏置于茶盘之上,盘底平、边缘浅,盏可平稳放立,取饮方便,又不易存污垢,便于清洗擦拭,同时兼具美观。
鱼纹鎏金银盏小巧精致,引得观众驻足细品。盏为海棠花口,底刻双鱼、水波纹,纹饰生动,制作精细,具有秀丽、和谐的美感,堪称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
白釉双龙瓶是唐代流行的瓶式。长颈上有凸棱,丰肩,上鼓腹,平底。肩有双龙上伸弯曲,龙口衔瓶口沿,龙头上各饰一鸟。器身施米白色釉,高贵典雅。陈宁说,这种瓶的形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又融入本土文化特色,体现了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端庄大气的神韵。
第三单元“文华锦绣”展现了唐代洛阳的宗教信仰与文娱生活。观众可以看到杜甫曾经游览过的龙门奉先寺遗址出土的石雕舒相坐大势至像、石雕菩萨头像,海外回归的龙门石窟珍品——火顶洞左壁观音菩萨头像,还有彩绘陶乐舞俑、彩绘陶马及驯马俑等文物,感受唐代信仰多元、舞乐竞芳的社会氛围。
第四单元“京洛记忆”讲述杜甫青年时期在洛阳的生活经历。杜甫与郑虔、李邕、李白等名士交游唱和,在岐王府上听过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精彩演唱,在偃师观赏过公孙大娘弟子的剑舞技艺,在龙门奉先寺欣赏了魏碑书法和佛教造像艺术,这些对他的文艺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宣传营销部主任陈涛介绍,配合“梦回洛阳”展览,博物馆推出三类文创互动项目,让观众领略唐风诗韵。非遗漂漆扇以黄、绿、白三色模拟唐三彩釉色流动之美,观众可亲手调配色彩,制作三彩漆扇;《诗星璀璨》唐代诗人集章册汇集从初唐至晚唐的代表诗人,并设有免费盖章区,提供文物纹样与杜甫诗句等18枚印章;观众还可选取融合唐代元素、诗歌意象与草堂符号的材料,制作个性化手串。
围绕此次展览,杜甫草堂博物馆还打造了主题文化体验场景和研学课程。陈涛说:“充满诗意的研学产品,让观众在互动实践中感悟杜诗中的美学意境和家国情怀,感受杜甫草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