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引领科创蝶变
陕西以“三项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创新平台搭建,推动4.6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3年翻番——
秦创原引领科创蝶变
“这条中试线一贯通,我们的硅光芯片流片周期从原来的3个月压缩到了两周,研发成本直接降低50%!”10月29日,站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即将投用的西北首条硅光中试线旁,该公司总经理杨军红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化合物半导体到硅光集成,我们的平台能力在持续跃升,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杨军红表示。
这条承载陕西“追光”梦想的中试线,不仅让本土创新团队实现了“家门口迭代技术”的愿望,更成为陕西4年多来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破壁垒:改革打通“转化堵点”
“过去,我们手里握着技术专利,却因为‘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只能让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回忆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牛育华深有感触。“三项改革”让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堵点,陕西率先推行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配套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创新举措。“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多项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团队攻克了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带到了田间地头。”牛育华说。
截至目前,陕西“三项改革”单位已扩展至201家,11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820家,697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与此同时,陕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组建起891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292名省级技术经理人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在资金保障方面,秦创原构建了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协同发力的格局。全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相继落地,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通过‘孵化+投资+服务’模式,我们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慧涛介绍。截至目前,仅光子产业领域,陕西就已培育出300多家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形成了“材料—芯片—器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强协同:“一总多区”格局激活“全域动能”
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仅5个月,西安邮电大学科研团队创办的之光光电就实现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秦创原的飞地模式让我们能够研发在西安、生产在铜川,既便于与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之光光电总经理、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梁磊表示。
“西安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在宝鸡就能实现零部件配套;榆林的煤炭深加工技术,能通过秦创原的协同平台快速对接下游企业。”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秦创原构建的以西咸新区为总窗口、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承载,各市区差异化发展的“一总多区”格局,正让“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的高效联动成为现实。
“一总多区”的协同框架正让全省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加快龙头企业引领全省产业链协同布局。“我们是在光伏世界的‘无人区’奔跑。”在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首席科学家徐希翔的这句话,道出了陕西科技创新的底气。短短数年间,隆基绿能10余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纪录,其位于西安经开区的年产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将成为全球转换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的高效单晶电池制造基地。
以隆基绿能为龙头,陕西形成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装备及应用的全产业链。在西咸新区,拉普拉斯(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家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在榆林,陕西有色天宏瑞科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8万吨电子级粒状多晶硅产业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在渭南,陕西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光伏应用产品研发制造……“链主”引领、“链企”协同的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区域间,更延伸到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4年,陕西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15.82%,秦创原正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创新纽带。
见实效:创新生态结出“发展硕果”
“原本要靠老师傅用放大镜和经验排查,现在AI毫秒级锁定缺陷,检出率近乎100%,效率提高40倍!”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杨涛介绍,这项给工业装备拍“智能CT”的技术,正让AI质检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2019年,他带着智能图像处理的核心技术创业,却卡在了“从技术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有理论、能实践,可不懂市场推广、不会投融资,成果怎么落地?”这是很多科研人员创业的共同困境。
转机来自秦创原的“服务换股权”模式。秦创原公司以1%股权为对价,为企业配齐税务、法务、项目申报、市场对接等全链条服务。“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我们终于能专心搞研发了!”杨涛说。如今,数合信息已成为高端制造AI质量检测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在秦创原的创新生态中,这样的“破茧成蝶”每天都在发生。4年来,秦创原的底座越来越实,“小气候”逐步演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生态”,带动陕西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2.2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位列全国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9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4万家;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达2.25万亿元,重卡变速器、单晶硅片产量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三,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陕西造”……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