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工智能学院: “因材施教”培养面向未来的青少年
近日,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正式揭牌。该学院由北京市教委指导,北京中关村学院与海淀区教委联合发起创办,将汇聚国内31所顶尖高校的师资资源,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协同育人通道,让中学生直接参与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并获得创意落地与创业项目孵化机会。这一尝试,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将如何育人,未来应探索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开辟培养新路
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探索早已开始。2022年,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以打造与礼嘉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全国智慧小学样本为目标,创办了全国首个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学院,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2024年8月,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打造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此次成立的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也将“贯通培养”作为办学实践的探索方向。
尽管各地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培养思路各异,但这些实践都是对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有益探索。“相较于现有的人工智能教育,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展现出鲜明的体系化优势与生态化特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屈启兴指出,这种革新不仅体现在资源整合的广度上,更深刻触及教育本质——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培育与能力建构。
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出现的原因是时代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屈启兴以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为例分析,通过让青少年拔尖人才“早进项目、早进产业、早进科技前沿”,有望大大缩短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周期。“依托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学院,我们可以‘从娃娃抓起’,培养出更多具备人工智能素质的人才。”他表示,少年人工智能学院不仅有望培养出具备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硬件操作等的科研实践者,还有望培养出兼具AI技术和其他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说,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成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全新沃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背景下,少年人工智能学院为那些具有人工智能天赋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从小培养思维、锻炼能力。我觉得这是值得探索的。”
避免走入误区
然而,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建设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经历“生长痛”。
首先是人才培养功利化的倾向。如今,不少家长或教育者将孩子的素质培养视为履历的加分项,竞赛获奖、证书考级等已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尺。对此,余胜泉指出,要谨防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沦为“镀金”工具。“少年人工智能学院不能成为学生履历上的‘标签’,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在成体系的学习过程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他表示。
对此,屈启兴也表示,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拔尖培养模式虽能快速挑选出有天赋的学生,但若过度依赖竞赛选拔机制,可能会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软实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
在余胜泉看来,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学生能否有效学习相关知识,关键在于课程开发设计是否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倘若学生连最基本的加减乘除和函数都还没掌握,就让其直接接触矩阵、人工神经网络,那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他说。
余胜泉指出,若课程设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思维训练的关键领域,那培养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具体而言,学生需要经过包括论证、思辨、建模、计算、推理、验证等在内的学科思维训练,才有望形成人工智能的相关学科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思维的锻炼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获取的知识与学科思维训练存在脱节,那么即便积累大量知识,学生的学科素养也难以提升。”他说。
兴趣引领成长
余胜泉表示,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应紧跟时代发展与技术演变,用不断变化的真实场景和丰富多样的智能工具,来承载始终不变的核心教学内容。
实际上,这反映出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学院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余胜泉在与记者交流时,多次强调基础教育在培养青少年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平衡人工智能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呢?他建议,应结合基础教育学科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
屈启兴举例,学院可以探索“AI+生物”的蛋白质结构预测项目、“AI+历史”的文献数字化分析课题等跨学科主题课程,通过“融合渗透”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方面,余胜泉认为,应紧扣少年儿童成长规律进行设计。“分层设计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少年人才的必由之路。学院在课程设计时应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基础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知识迁移和利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度进行知识拔高和拓展。”他说。
“换句话说,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应通过‘兴趣驱动—项目牵引—研究深化’的渐进路径,保护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意识。”屈启兴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余胜泉指出,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应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内驱力。学生有兴趣,才有望实现少年人工智能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此,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可探索退出机制。他提议:“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在初期可以开设一些人人可选的课程,若学生感兴趣并且有能力,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倘若没有兴趣或者无法继续学习,也能选择其他的发展方向。”
余胜泉表示,此类学院的探索实际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未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在满足国家人才需求的同时,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他说。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