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启动“师承制+学院制”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今年招收200名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师承制+学院制中医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在西安举办

来源: 中医传承学院 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 2025-05-17

640 (25).jpg

为深入贯彻《中医药法》《医师法》及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5月15日上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名医传承专委会联合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中医传承学院,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师承制+学院制中医药人才培养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计划2025年秋季中医学专业招生计划。本次发布会聚焦中医药教育模式创新,宣布将通过“师承制+学院制”双轨培养体系,面向全国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200名,培养服务城乡社区的青年中医师,为卫生健康事业注入中医药传承新力量。

640.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与会领导嘉宾和媒体记者齐聚一堂: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名誉会长、原省卫生厅厅长、国家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陕西名中医刘少明教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长、陕西省卫生健康监督所原所长张剑研究员;《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驻陕记者站王群;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所长郜随印;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陈萍研究员;陕西省名老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病医院名誉院长、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名医传承专委会会长韩世荣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名医传承专委会副主委、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理事长刘金田研究员;民革西安市委会教育科技专业委员会主任梁树雄;民革西安市委会医疗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晋岗;《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马博;陕西省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岳沛磊;陕西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贾宏雄;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名医传承专委会王珂秘书长,吴锡强副主任,柳伟民常委;陕西省保健学会社区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江海;品典中国融媒体中心、培训中心主任李丹民;西安心鸿文化、心鸿心身疗愈创始人赵君洁等。来自省内外多地中医界、医药企业界、教育界、科技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的名医、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中医爱好者和大健康创业者100余人参会。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中医传承学院班子成员刘玮、董桂晔、刘洋、刘小平、乔大勇、张强、张静等与全日制师承班学员代表全程参加会议。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日报(中国网)、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西安日报(西安新闻网)、华商报(华商网)、凤凰网、环球网、陕西教育在线、知乎等十多家优势媒体代表以及自媒体网红大咖也出席了本次发布会。会议由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萍主持。

640 (4).jpg

发布会在一段宣传视频和张静八段锦视频的播放中拉开帷幕。9时30分,主持人上台介绍嘉宾,随后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640 (5).jpg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长张剑首先致辞(全文另发),他表示此次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推出“师承制+学院制”创新培养模式,正是响应国家“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号召,旨在破解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难题,让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法》《医师法》及《陕西省中医药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6年)》等政策密集出台,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顶层设计 ,此次发布会意义重大。

640 (6).jpg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作为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法人社团,研究会汇聚了全省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产业界同仁,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会下设26个分支机构,涵盖名医传承、心血管专委会、中医药文化研究等领域。我们的名誉会长由历届省卫生厅厅长担任,特邀顾问包括两位国医大师雷忠义 、杨震 先生以及多位全国名中医。此次师承制+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正是研究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又一创新实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人才培养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如陕西中医药大学等。但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部分院校毕业生“有文凭却缺乏临床能力”,而民间中医“能看病却无系统学习经历”。今天,我们联合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 ,在名医传承专委会韩世荣主委 、刘金田副主委 等专家推动下,开创“学院制+师承制”融合模式,旨在培养兼具现代医学知识、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实践技能的新时代人才。这一模式不仅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指示精神,更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陕西中医药文化根基深厚,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药王孙思邈的故里经文献考证定位于耀州区孙家塬;《黄帝内经》中“岐伯”与岐山有渊源;唐代名医王焘是眉县人。历史上名医辈出。“秦地无闲草”。陕西不仅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更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师承制+学院制,我们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助力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

后疫情时代,全民健康需求日益高涨。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治疗中体现辅助价值 ,在康复保健中占据核心地位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三大作用,为实现“健康陕西”“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中医药事业的未来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需要政府、学界、产业界同心协力 。

640 (7).jpg

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中医传承学院理事长刘金田以“落实金八条” 培养中医师”为题(全文另发),详细介绍了“师承制+学院制”培养模式。

刘金田院长向大家汇报中医药传承健康学院的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他说,我一直提倡“早学中医、学好中医、复兴中医”。国家提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讲的就是复兴中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中学生抓起,这正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今年的高考生已经公元两千年之后出生的“07后”“08后”,如何向新新人类讲好中医故事、传承中医文化,启发他们认识中医,爱上其实,学习中医,这是中医教育界的首要问题。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女子“二七”(14岁)、男子“二八”(16岁)是“天癸至”之年,是青春洋溢、生机勃勃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充满活力,开始恋爱了。今天许多青少年面临抑郁、焦虑等问题,我们需要从《黄帝内经》中寻找解决之道,但不能以古板的面孔去说教。最好以“少男少女相约去学中医”的方式,向大家传递中医的魅力。

近百年来,中医式微,人才短缺,单纯依靠学院制难以满足基层需求。为此,我院创新提出“师承制+学院制”培养模式,并制定“金八条”实施方案,探索符合《中医药法》和《医师法》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自2003年办学以来,已培养2万多名健康产业人才。2023年,我们成立中医传承学院,结合“师承制+学院制”,既守正又创新,旨在培养真正能看病的中医师。我们深知,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而临床的核心在于传承。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实用型人才。

640 (8).jpg

中医传承学院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在中医药大学的学院制之外,探索以师承制为主,以学院制为辅的创新模式,提出了中医人才培养“金八条”。

第一条:弘国法,循新政,守正创新为健康。《中医药法》第35条明确支持中医师承教育,第15条规定师承人员经考核可取得行医资格。然而,社会认知仍不足。今天,我们召开这场发布会,正是为了推广这些政策。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陈珞珈先生曾说:“《中医药法》是中医药教育的里程碑。”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学中医有法可依、有路可走。

第二条:师承制+学院制,双元办学育新人。我们融合传统师带徒与现代学院教育,落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针。黄炎培先生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让每一位学员既能学到真本事,又能找到好出路!

第三条:跟良医、早临床、修经典,三年五载可出师。我们联合陕西省内外中医药协会,遴选100名以上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组建导师团队,确保教育质量,杜绝“假师承”。中医讲究“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我们要让学员早跟诊、多实践,真正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

第四条:推荐制+面试制,择优录取选贤良。招生采用“推荐制+面试制”,重点考察学员的道德品质、学习兴趣和仁爱之心。学医先学德,我们要选拔真正热爱中医、愿意为百姓健康奉献终身的人才。

第五条:文科生+理科生,文理兼收重交叉。招生不限年龄、学历、专业,尤其鼓励文科女生学习中医。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文修养是构建美好社会的基础。中医不仅是科学,更是文化,我们要让更多有情怀的人加入这个行列!

第六条:半天医+半天读,实修医术确有专长。教学采用“半天医+半天读”模式,第一学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外治技术,从第二学期开始安排学生进入师承教育基地,在中医院、中医馆、中医堂临床跟诊学习。学员们跟师常年临诊看病,半医半读,边干边学,真正学会采药、认药、中药加工炮制,掌握中医外治技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健康管理,真正学会望闻问切,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社区服务。

640 (9).jpg

第七条:线下学,线上修,悟通中医医学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实行线下和线上两方面混合式教学,建立多场域、连锁型的线下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第一教学场景在线下,第二教学场景在线上,建立共享开放的国内外顶级中医专家临床诊疗与教学资源库。

第八条:助考证+管就业+帮创业,全流程育人负责任。对于完成学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学院指导和安排下,完成省中医药管理局每年一度实践考核(师承老专长、新专长)直至获得中医医师的执业资格证书。所有学员的师承学习、考证辅导、就业安置、创业指导都由学院负责到底,鼓励、帮助和支持优秀毕业生创办中医养生保健实体和中医诊所。

刘金田院长讲道,从党的教育方针出发,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从教育哲学上讲,教育必须回归到实践论的教育哲学。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让教育真正服务就业,让学员毕业即能上岗!

在各界前辈支持下,我们计划未来十年培养1000名中医师。今年招生计划200人,关键不是数量,而是选拔真正热爱中医的苗子。我们要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栋梁。

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助力,打破学中医必须上中医药大学的“应试路径依赖”。这需要媒体、社会各界共同宣传《中医药法》,推动教育改革。十年后,当千名中医师服务百姓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640 (10).jpg

刘少明老厅长心系中医药传承创新,对人才培养情深意切。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深情演讲:“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医师法》帮助高中毕业生学习中医走上新航道”(全文另发)。

刘厅长指出,国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新路”,机遇难得。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党的二十大将中医药传承创新纳入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法》和《医师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中医药法》明确肯定了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中医药学习不能仅靠书本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浙江、江苏等省份的实践证明,“师承制+学院制”培养的中医人才深受百姓认可,这说明传统“师带徒”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能真正培养出会看病的好中医。《医师法》则为不同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多元发展路径:科班出身者可按常规考证执业,而确有专长者也可通过考核合法行医。这体现了“两条腿走路”的思路,让更多热爱中医的人才有机会发光发热。

陕西的《中医药强省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每万人口需配备6名中医执业医师。目前基层中医人才缺口巨大,仅社区就需要5000多名能针灸、会开方的中医师。全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就业前景广阔。可以说,现在学中医,正是最好的时机!

640 (11).jpg

刘厅长讲道,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张剑会长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研究会下设“名医传承专业委员会”,由陕西省名中医韩世荣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在张剑会长和韩世荣主委的支持下,刘金田院长创办了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办学二十余年,培养了两万多名大健康人才。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创办了中医传承学院,提出“师承制+学院制”的“金八条”培养模式,既守正又创新,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

刘厅长在演讲中针对目前高考生选择专业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向考生家长和青年朋友建议:“高中毕业生选择“师承制+学院制”学中医,是一条有根、有底、有奔头的好路子”。第一条,学中医是条“有根脉”的路。中医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学习《黄帝内经》能领悟“治未病”的养生理念,跟师抄方能掌握“君臣佐使”的配伍精髓,练习八段锦、太极拳能体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不仅是医术,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第二条,学中医,是条“有底气”的路。国家政策为中医药人才保驾护航。《中医药法》强调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政府投入2400亿元建设社区中医馆,并提供岗位津贴。陕西的“师承制+学院制”模式,如“金八条”所倡导的“跟良医+早临床”“学经典+练医术”“助考证+管就业”,为毕业生铺平了职业道路。第三条,学中医,是条“有作为”的路。学好中医,能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如今,社区老人、亚健康人群、农村患者都需要中医药,中医的价值在于用“简、便、验、廉”的技术造福大众。

刘厅长在演讲中呼吁各界支持,让年轻人学中医更有信心。他吁请媒体朋友们多宣传《医师法》《中医药法》为中医人才开辟的新路径让更多人了解“师承制+学院制”这一创新模式。中医药同仁们,请多为年轻人提供实践机会,医院、中医馆可开放更多临床岗位,企业可加强产教融合。张剑会长、韩世荣主委等专家已在导师团队建设上付出巨大努力,我们应共同拧紧中医药“传承链”。中医药不是“老古董”,而是“新蓝海”。选择中医,就是选择与时俱进、振兴中华的壮美人生。

640 (12).jpg

随后,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小平讲解了2025年招生计划和相关政策。学院2025年秋季计划面向全国招收200名学员,其中200名为社区中医师培养专项名额,优先录取有志服务基层医疗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实行“文理兼收、全国统筹”,陕西省内计划招生40人(西安10人、咸阳5人等),河南、山东、广东等省外省份均有配额。为吸引优质生源,学院设立多项激励政策:高考成绩超一本线者可获1万元特等奖学金,烈士子女、见义勇为人员子女可享受免学费待遇。报名通道已于5月15日开启,考生关注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公众号,进入招生报名,长按识别二维码,按要求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并提交。经初审、面试后,将于8月1日前发放录取通知书。 

中医传承学院院长助理张静主持嘉宾发言、学员分享和媒体提问环节。

640 (16).jpg

在嘉宾发言环节,陕西省中医院皮肤病医院名誉院长、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名医传承专委会会长韩世荣主任医师表示,将持续支持学院建设“名中医导师团队”,三年内拟在全省布局多个师承基地,推动“群导师+群学徒”培养模式落地,确保学员掌握“望闻问切、理法方药”核心能力。

640 (17).jpg

陕西人才事务所所长郜随印先生从人才成长和发展角度高度评价了“师承制+学院制”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640 (18).jpg

在学员分享环节,杜子伊同学登台演讲。她是一名来自宝鸡的高中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医师承班。她说:“当我踏入中医传承学院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师承制,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德,从他们身上汲取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智慧。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学院制则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平台,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能够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学习中医药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每一次的实践操作,都让我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每一次的理论学习,都让我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也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医药人才的责任和担当。”

“我相信,在师承制和学院制的双元制体系中,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者,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640 (19).jpg

2025春季班学员魏铭同学在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中医药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她今年42岁,是一个医学生的母亲。她讲到:“今年3月3日,一个放飞风筝的日子,我做了个决定,一个改变我后半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我“放飞”了自己,选择脱产三年,进入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做全日制师承中医师学生,希望全面系统踏实学习中医药知识,把未来做中医师的基础夯实扎实。同时,也被学校学院制+师承制的‘金八条’教育理念所深深吸引。”

“与应往届高中生不同,我是在经历过社会生活的探索历练成长后,再次回到校园学习,我很珍惜这可能是我此生最后一次再全神贯注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在学校的每一天,我很开心、很充实,人变得鲜活富有生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勇敢选择,走在了圆儿时梦的路上;不仅仅是因为我与更年轻的青年人成为同学(同桌);不仅仅是遇见了知识渊博传业授道的老师,更多是因缘际会和合,遇见了托举我的人、事、物。同时,被刘金田院长的人格魅力,发光发热的宏愿,真诚恳切的言谈感动,激励自己不要就此无为、颓废、摆烂后半生;点燃自己后半生要传承要发光发热,像“星星之火”在胸中蔓延……”

“个人认为,我的未来职业规划,首先得是建立在技精通于神的基础上才有未来,否则一切为空谈!我愿意踏踏实实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中医诊断+中药方学,精心学习运用针刺、艾灸、砭术等技术,解决我自身病痛情况,以及帮助和减轻,或祛除有缘的亲朋好友的病痛,并努力备考,参加中医师执业考试,取得执业中医师资格证。”

“热烈欢迎与我一样,热爱岐黄之术,愿意为之传承的社会有志青年,和我一起做同学,一起努力学习,继承发扬我们中华民族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中医药宝贵财富,造福人类社会。”

640 (20).jpg

媒体提问环节,现场媒体就招生细节、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提问,刘金田院长、张强副院长进行了详细解答。

中医药传承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此次发布会标志着陕西省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突破性探索,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为热爱中医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理论有深度、实践有温度”的职业新大门。“实施金八条,培养中医师”“跟良医,早临床,修经典,育新人”“医道循经继绝学,医术跟师学妙招”。随着2025年招生计划的实施,首批200名社区中医师有望成为卫生健康战线的“中医新力量”,推动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640.png





来源:中医传承学院     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