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就是多穿衣服吗?捂对“关键部位”很重要!
现在初春时节昼夜变化大,经常听人们说“春捂秋冻”,立春以后也要多穿点,衣服慢慢减。
可春捂也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要捂得恰到好处,捂得科学,才能不生杂病。
今天,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科的熊静芳副主任中医师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春捂”。
为什么要“春捂”?有哪些好处?
“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人体保持恒定的体温,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若不“捂”好,则易使寒邪入侵。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如何“春捂”?三个“把握”、四个“重点”!
一、把握时机。一般情况下,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从而诱发疾病。总的来说,春捂要捂到清明时节方可告止。
二、把握气温。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三、把握位置。捂的位置讲究“重点”。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春捂第一个关键:手腕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能主治五脏六腑的病变。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它位于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春捂第二个关键:腰眼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后背是人体聚集阳气的地方,如果后背受凉的话,容易导致阳气不足,容易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变得更加容易生病。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该穴,可温暖肾阳。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春捂第三个关键:小腿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捂第四个关键:肚脐
腹部就是阴经聚集的地方了。腹部如果受凉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拉肚子等症状,严重的,可能还会引起各种肠胃疾病、妇科病等病症。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方法一: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方法二: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方法三: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阙,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来源:杭州网
编辑:王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