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卫士变"污染帮凶"?西安生态执法支队"一把手"落马!谁在守护绿水青山?——当环境执法者沦为"保护伞",谁来守住西安的碧水蓝
“治污减霾、守护生态”是西安市民对环保部门的期待,可如今,一位手握环境执法“生杀权”的“一把手”却站在了违纪违法的对立面。近日,“清廉西安”发布重磅通报: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赵元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西安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作为西安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的“领头人”,他本应是碧水蓝天的“守护者”,却涉嫌沦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这一反转不仅刺痛公众神经,更让人们追问:当环境执法权被滥用,谁来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底线?
一、从“治污者”到“护污者”:执法支队“一把手”的权力风险
赵元伟担任的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绝非“清水衙门”岗位。根据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披露,该支队承担着全市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的综合执法职能,小到街边餐饮店的油烟排放检查,大到工业园区的排污企业监管,甚至重大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都在其职权范围内。这份权力,本是遏制污染的“利剑”,却可能因贪欲变成“护污”的“盾牌”。
1. 污染处罚的“弹性空间”:罚单可轻可重的背后
环保执法中,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存在“自由裁量权”。例如,某企业废气排放超标,依据《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可处20万至100万元罚款,是按上限严惩还是按下限警告,很大程度上依赖执法部门的判断。若赵元伟利用这一权力“寻租”,可能出现“收了好处就降格处罚,没给利益就顶格罚款”的情况——污染企业花钱“买平安”,执法者从中牟利,而生态环境则成了最大的牺牲品。此前全国多地曝光的环保系统腐败案例中,“罚款放水”“以罚代管”正是最常见的违纪违法形式。
2. 项目监管的“暗箱操作”:环保验收成“走过场”
除了处罚权,赵元伟还负责环保项目的验收与监管。比如企业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达标、工业园区的污染治理项目能否通过验收、环保补贴资金该发放给哪家企业,这些环节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若存在利益输送,可能出现“不合格项目蒙混过关”“合规企业拿不到补贴”的乱象:污染企业明明治污设施未达标,却通过“关系”顺利验收;真正投入资金治污的企业,反而因未“打点”被排挤,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生态治理沦为空谈。
3. 群众举报的“压案不查”:民生关切被“冷处理”
生态执法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回应群众对污染问题的举报。西安市民若发现小区周边企业偷排污水、夜间施工噪声扰民,可向环保执法支队举报。但如果赵元伟对举报线索“选择性处理”,对涉及利益关联的污染企业“压案不查”,不仅会让群众的环境权益受损,更会凉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心。当“举报无门”“投诉无果”成为常态,污染问题只会愈发严重,西安的蓝天碧水也将沦为空谈。
二、生态领域反腐:为何“环保卫士”易沦为“污染帮凶”?
赵元伟被查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环保系统反腐力度持续加大,仅2024年,就有多地环保执法部门负责人因涉嫌违纪违法被查。这一领域之所以成为廉政风险区,根源在于“权力集中、监督薄弱、利益诱惑大”三大痛点:
1.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制衡
环保执法支队作为“一支笔”“一句话”就能决定企业环保命运的部门,权力集中度高且自由裁量空间大。尤其是支队长这一岗位,既负责制定执法计划,又负责审批处罚决定,还能协调跨区域执法,若内部缺乏“分权制衡”机制,很容易形成“一言堂”,为权力寻租提供空间。
2. 监督机制薄弱,信息公开不足
生态环境执法的专业性强,公众和普通监督者难以判断执法行为是否合规。同时,部分执法流程不公开、处罚结果不透明,比如“企业为何被处罚”“罚款金额如何确定”“验收标准是什么”等关键信息未及时公示,导致外部监督难以介入。这种“信息不对称”,让违纪违法行为更难被发现。
3. 利益诱惑巨大,企业“围猎”主动
对企业而言,环保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一旦被认定为“严重污染”,可能面临停产整顿甚至吊销执照的风险。因此,部分企业愿意花重金“围猎”环保执法官员,通过行贿、输送利益等方式换取“宽松监管”。而执法者若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在“糖衣炮弹”面前失守底线。
三、守护西安碧水蓝天:如何筑牢生态执法的“防腐堤坝”?
赵元伟被查,既是对环保系统违纪违法者的震慑,也为生态领域权力监督敲响了警钟。要避免“环保卫士”沦为“污染帮凶”,需从制度层面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防线:
1. 细化执法标准,压缩“寻租空间”
建议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出台《环保执法裁量权基准细则》,明确不同违法行为的处罚区间、适用情形,比如“超标排放10%以下处20-30万元罚款,超标50%以上处80-100万元罚款”,并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渠道公开,让执法流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检查、取证、处罚等环节全程录像存档,确保权力运行可追溯。
2. 公开执法信息,激活公众监督
建立“西安环保执法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公布企业违法处罚结果、环保项目验收报告、补贴资金发放名单等信息,对群众举报的污染问题,及时反馈处理进度与结果。同时,设立“环保执法监督热线”,对公众反映的执法不公、权力寻租问题,由纪检监察机关直接介入核查,让公众成为生态保护的“监督员”。
3. 强化跨部门联动,织密监督网络
推动环保部门与纪检监察、市场监管、审计等部门建立“联动监督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定期抽查环保执法案件,审计部门核查环保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市场监管部门跟踪被处罚企业的整改情况。通过多部门协同,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合力,让违纪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当事人个人简历
赵元伟,男,汉族,1972年10月生,陕西西安人,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学位。
● 1994年—2005年:历任西安市环境保护局碑林分局科员、监察科副科长;
● 2005年—2012年:任西安市环境保护局执法监察支队一大队大队长(正科级);
● 2012年—2019年:任西安市环境保护局执法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副处级);
● 2019年—2022年:任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主持工作);
● 2022年—2025年:任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委员,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正处级);
● 2025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西安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简历信息综合自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公开公示及纪检监察机关通报,具体细节以官方最终发布为准)
来源:长安文摘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