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就」的退休生活——中产银龄族如何把养老变享老

作者: 阡陌 【 转载 】 来源: 银龄周刊 2025-09-15

在南方某城一座精心装修的复式住宅中,退休已近两年的王女士,时常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落。宽敞的空间里摆放着红木家具与精致装饰,银行账户里躺着百万元积蓄,可她的生活却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       


女儿在国外定居,丈夫仍在事业上忙碌,她独自面对着这丰裕的寂静。每天机械地重复着晨练、买菜、打牌、看剧的单调循环,那曾支撑她半生奋斗的“退休享福”梦想,如今显得遥远而模糊。       


王女士的困惑并非孤例:“钱是有了,可该怎么花,才能让生活不将就?”

mmexport39fb9b08031b83a4b427b5c75ac735d7_1757936232832.png

王女士的困境折射出无数城市中产银龄族的心境。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拥有稳定资产积累的退休人群。然而,财富的积累并未自动转化为生活的品质。许多中产老人陷入了一种奇特的“高储蓄低消费”状态——物质充裕,精神却常常徘徊于空虚与迷茫之间。       


“不敢花”的复杂心理机制,如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中产银龄族的享老步伐。      


 这背后是深植于心的忧患意识:担忧疾病突袭的巨额医疗支出,恐惧长寿带来的资金耗竭风险,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虽日益完善却仍不足以全然消解的深层焦虑。更为隐秘的,是传统价值观中“留予子女”的深沉责任感——宁可压缩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要为下一代积累更多物质基础。


“等子女”的传统养老期待,在现代化浪潮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解体。      


 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子女异地工作、异国定居成为常态。即使同城而居,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与核心小家庭模式,也深刻改变了传统大家庭紧密共居、随时照应的现实基础。当现实与想象错位,许多老人的情感寄托骤然落空,陷入一种深刻的“家庭空巢化”与“精神孤岛化”状态。       


享老,绝非奢侈挥霍的代名词,其核心要义在于“不将就”的生活态度——在生命时间相对自由、经济基础相对坚实的阶段,主动追求身心健康、精神丰盈、社会联结与价值再创造。


健康是享老基石:科学投资健康管理,如精准体检、科学营养补充、定制化康复理疗。学习正确使用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让健康管理前置化、数据化。


兴趣为心灵赋权:重新点燃或深度培养兴趣爱好。摄影、绘画、乐器、园艺、烹饪、茶道、桥牌、舞蹈……在持续学习与技艺精进中体验心流状态,获得纯粹的精神愉悦与成就感。


社交构建新联结:主动突破原有圈子,积极参与社区老年大学、各类俱乐部、兴趣社群、志愿服务组织。在共同学习、活动、服务中建立新的、平等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关系网络。


旅居拓宽生命维度:结合季节、气候、个人偏好,规划主题旅居生活(如候鸟式养老、文化深度游、康养基地体验)。在行走中感受自然壮美、文化多元,让身心在流动中保持活力与新鲜感。


价值再创造:将毕生经验、专业技能转化为社会价值。参与社区治理咨询、担任青少年导师、在公益组织中贡献智慧、进行家族口述史整理、撰写回忆录或专业领域文章。在持续创造中确认自我价值,抵御“无用感”的侵蚀。


中产银龄族需建立清晰的“养老资产负债表”意识:


收入来源梳理: 实现高品质享老,离不开对养老资产的科学规划与智慧运用。明确盘点养老金、租金收入、理财收益、商业养老保险给付、可能的兼职/顾问收入等所有现金流入。


支出需求预测:区分基本生存需求(衣食住行医)、品质生活需求(文化娱乐、旅行、社交)、应急储备(医疗备用金、长期护理预备金)、传承意愿(计划留给子女的具体数额)。


资产配置策略:在保障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稳健收益。可采用“核心-卫星”策略:核心资产(如大额存单、国债、低风险养老目标基金)保障安全底线;卫星资产(如优质REITs、高分红蓝筹股、年金保险)适度增值对抗通胀。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财务顾问的角色日益重要。


政府与社会力量在构建“享老友好型”生态中责无旁贷:


政策精准支持:探索建立针对活力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前置预防机制;优化税收政策,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及健康险;大力扶持社区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产业创新供给:市场需摒弃对老年消费“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着力开发符合中产银龄族审美与功能需求的适老化产品、文化服务、旅居项目、学习平台。老年教育、文化休闲、健康管理、高端旅居等领域潜力巨大。


社区网络托底:强化社区作为“享老主阵地”的功能。建设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站、助餐点;培育社区自组织(如各类兴趣社团、互助小组、志愿者队伍);链接社会专业服务资源(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健康讲座),构建“15分钟享老生活圈”。


科技赋能:推广适老化智能终端及应用程序(如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社交娱乐、在线学习平台),弥合数字鸿沟,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便捷、安全的享老生活。


优雅而有尊严地老去,是一个社会文明高度的显著刻度:


 对中产银龄族而言,退休不应是生命能量的衰退,而是新旅程的开启——一场从被动“养老”迈向主动“享老”的深刻革命。它需要个体观念的勇敢破茧,从“不敢花”、“等子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它呼唤家庭代际间的理解与支持,父母辈的“不将就”是对生命本身的珍重;它更需要社会政策、产业创新、社区网络与科技赋能的协同发力,共同编织一张坚实而温暖的享老之网。       


当王女士们能够坦然地将积蓄转化为滋养身心的体验、学习成长的动力、社会参与的资本和持续创造的价值时,当社会能够为这种追求提供充分的理解、尊重与支持时,“不将就”的享老才真正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现实。这不仅是数千万中产银龄族对美好晚年的正当追求,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生命全程尊严的一次庄重承诺。



来源:银龄周刊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