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中国养老产业「伪需求」困局与政策悖论

来源: 银龄周刊 2025-09-15

  中国,一个日益老龄化的国家,在巨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下,“银发经济”被寄予厚望,养老产业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然而,当我们拨开喧嚣的市场表象,深入458家养老机构进行一番细致的调查后,却不得不直面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中国养老产业似乎正陷入一个“伪需求”的泥沼,与此同时,政策的导向与市场的真实需求之间,似乎也存在着难以忽视的悖论。

mmexport5335fe1282fd95b8332a8efcb6626a0c_1757936720785.png

“伪需求”的迷雾:谁在为谁买单?          


我们接触的400多家养老机构,覆盖了从高端豪华到经济实惠,从医养结合到纯粹照料的各种类型。在与机构负责人、一线护理人员以及部分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交流中,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反复出现的信号——市场上的“有效需求”与我们想象中的“潜在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1、价格的“天花板”与需求的“地板”        


许多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水涨船高。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与许多养老机构的高昂收费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  


☛现象:一线城市中心区域的高端养老机构,动辄月费上万元,甚至数万元。虽然宣传到位,服务也的确周到,但入住率却不尽如人意,且客户群体高度集中在少数高净值人群。而一些定位中低端的机构,尽管收费相对亲民,却往往面临床位空置率较高,或者入住老人对服务质量有更高的期待,但又无法承担更高的费用,陷入两难。 


 ☛“伪需求”的体现:那些宣传中“热火朝天”的入住率,很多时候是被“包装”出来的,或者包含了尚未转化为实际消费的“潜在意向”。真正的、有支付能力且愿意为之买单的需求,远比我们看到的要狭窄得多。一些机构为了吸引投资和政府补贴,可能会夸大其市场需求。


2、服务的多样性与家属的“刚需”错位        


家属在选择养老机构时,往往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现实需求。他们渴望的是安全、健康、舒适,但更重要的是安心。    


☛现象:许多养老机构为了迎合市场,推出了各种“增值服务”,例如艺术课程、旅游活动、社交派对等,试图打造“活力养老”的概念。然而,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他们最核心、最迫切的需求是专业化的照护,特别是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常起居、医疗护理和紧急情况的应对。如果机构在这些基础保障上做得不够扎实,再多的“花哨”服务也难以打动他们。 


☛“伪需求”的体现:机构过度关注那些“锦上添花”的选项,而忽视了市场真正需要的“雪中送炭”的基础服务。家属的“需求”是被机构所引导的,而非机构真正满足了家属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关切。 


3、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的尴尬        


在政策鼓励和社会热情的双重驱动下,大量资本涌入养老产业,导致许多区域出现了养老机构的“过度供给”和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现象:在一些人口密集但老年人口增长相对缓慢的区域,养老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实际的入住需求。各机构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上趋于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源,不惜打起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也使得机构难以投入更多资源去提升服务质量。 


☛“伪需求”的体现:并非市场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端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大量无效或低效的供给,被误读为市场需求强劲的信号,导致“看起来很美”的市场正在悄然透支。


政策悖论:是催化剂还是绊脚石?          


在理解了“伪需求”的根源之后,我们再来审视当前的政策导向,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悖论,这些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困境。 


1、补贴的“双刃剑”:鼓励还是“养懒汉”? 


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大量的补贴政策,旨在鼓励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然而,补贴的分配方式和监管机制,却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象:一些补贴直接与床位数量、入住率挂钩,这容易诱导机构为了获取补贴而“制造”床位,或者降低入住门槛,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不具备真实经营能力的企业,可能仅仅是为了套取补贴而进入这个领域,形成“政策寻租”。  


☛政策悖论:意图是好的,但执行中的偏差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扭曲了市场信号,让那些真正有实力、有创新性的机构难以脱颖而出。补贴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关键所在。 


2、监管的“缺位”与“越位”并存       


 养老机构的监管涉及消防、卫生、医疗、安全等多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监管的“真空”与“过度干预”并存的现象。    


☛现象:一方面,一些关键领域的监管存在模糊地带,例如对护理人员资质的认定、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标准不统一,使得劣质机构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机构的行政审批过于繁琐,例如在消防审批、环评审批等方面,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与实际的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关联不大。 


☛政策悖论:监管本应是保障安全、提升质量的“压舱石”,但在某些环节却成为了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找到科学有效的监管模式,既保障安全,又激发活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市场化与公益化的“模糊边界”        


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市场化的效率和活力,也离不开公益性的支撑和社会责任的承担。然而,当前政策在两者之间的界定,有时显得模糊不清。  


☛现象:一方面,政府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养老服务的供给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养老的公益属性,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这种模糊性使得一些机构在定位上摇摆不定,不知道该以盈利为目标,还是以服务为导向。 


☛政策悖论:如果过于强调市场化,可能会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如果过于强调公益性,又可能抑制创新和发展活力。如何在鼓励市场化的同时,确保基本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是政策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破局之道

回归需求本质  优化政策导向


458家养老机构的调查,并非要否定中国养老产业的努力和潜力,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洞察,促使我们回归理性,正视问题。破局之道,或许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识别真实需求: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庭真实需求的调研,区分“想”、“要”、“能”、“敢”支付的需求,为市场供给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聚焦基础照护能力: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基础照护能力,尤其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政策应鼓励和引导机构在这一领域投入更多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优化补贴机制:补贴应更加注重效率和效果,可以考虑向那些提供基础性、普惠性服务的机构倾斜,或者与服务质量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挂钩,避免“养懒汉”效应。 


 ☛创新监管模式: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灵活的监管体系,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激发活力。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监管的模式。


 ☛明确市场与公益的边界:在政策制定上,应清晰界定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定位和功能,鼓励差异化发展,同时为基本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兜底保障。


  中国养老产业道路并非坦途,但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市场的“真需求”,并以更科学、更精细的政策去引导和规范,才能让中国养老产业走出“伪需求”的困局,真正地为亿万老年人提供有尊严、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来源:银龄周刊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