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少吃红肉?新研究提醒:有些老人需要多吃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老人的红肉摄入量与相关疾病的风险展开了分析。研究提示,不同地区及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对红肉的需求应有不同。

研究共纳入近6万名超过65岁的老年人,其中24.53%的人每日都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畜肉),16.41%每周4~6天吃红肉,39.13%每周1~3天吃红肉,19.92%基本天天都不吃红肉。其每天平均红肉摄入量为38 克。他们分析发现,每天摄入超过50 克红肉时,高收入老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10%,城市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2%,脑卒中发作风险增8%。但对农村老人来说,多吃红肉有好处,能降低5%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和16%脑缺血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红肉中含有丰富的铁、蛋白质、锌、烟酸、维生素B12、硫胺、核黄素和磷等,组成适合人体需求,利用率较高,可以预防贫血的发生。但有些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此前的一些研究证明,摄入过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准则中,对于“红肉”的态度是“适量吃”,且推荐尽量吃“瘦肉”,尽量少吃“熏肉”。“熏肉、腊肉还会增加胃癌、食管癌等的发病风险。”何丽说。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数据,2015~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标准人摄入畜肉(即“红肉”)量为72克/天,推荐摄入量为18~65岁成人40~75克/天,65岁以上40~50克/天。开头提到的新研究的数据显示,老年人群平均红肉摄入量为38 克/天,说明就整体来看,我国老人红肉摄入量是不足的。

“研究中的差异,可能是从大数据统计来说,农村地区的老人有更大的营养不良风险。但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有些城市老人也会营养不良;有些农村老人,也有营养过剩的情况。”何丽称:“现实生活中,具体到某位老人究竟适合吃多少红肉,应该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的建议。”本身有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够的老人,可以多吃点红肉补充营养,能提高血管的弹性、降低脆性,保护血管内皮,预防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本身营养就不错的老人,则可以少吃点红肉,增加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增加鸡、鸭、鸽子、鹌鹑等禽肉,增加鱼、虾等海产品:“每天的摄入总量尽量保持在120~150克,部分身体情况好、没有慢病、运动量大的老人可以增加到普通成年人的最高标准200克。”何丽说。

专家表示:“决定老人红肉摄入量的关键因素是老人的身体状况。”一些老人已经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可以适当减少红肉的摄入量;一些老人营养不良,对蛋白质的摄入需求较高,则可以适当多吃红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此前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50%以上的老年人是营养不良的。“尤其是部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营养不良的风险很高,就可以多吃点红肉。”何丽说:“所谓‘千金难买老来瘦’‘老人要吃得素一点’都是错误观点。高龄老人要比一般的成年人摄入更多的优质蛋白。”

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何丽


来源:生命时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稿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