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易医济世 以文化筑桥 ——记中医药文化传承人徐利军的守正创新之路

近日,汉水之滨捷报迭传:汉中乾元利贞健康馆荣膺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医药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单位”,创始人徐利军斩获“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杰出贡献人物”殊荣;泰国驻华大使馆更特别颁发荣誉证书,盛赞其为“国际文化交流使者”,赋予其向世界诠释中国传统智慧的时代使命。这一系列荣誉的叠加,并非偶然的荣光,而是徐利军深耕易医文化二十载,以赤子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智搭建文明桥梁的生动注脚,更彰显了易医融合这一中华传统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251022090619_23_262.jpg

融通古今:以经典理论为核,构建易医体系开新局

易医同源,《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其“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深厚根基;《黄帝内经》则将易学宇宙观与人体生命科学相结合,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核心观点,确立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的理论框架。徐利军深耕这一文化内核,以“守正创新”为准则,牵头起草《“天人合一(易医)健康管理体系”国家技术规范》(标准编号:Q/BQYGJ 001-2025),突破性地将《周易》“天人相应”的宇宙哲学与《黄帝内经》“阴阳平衡”的医理精髓深度熔铸,构建起兼具东方哲学厚度与现代科学精度的健康管理新范式。

在易医抗癌领域,这套体系凝结为“循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经典标准化技术——以“天地人三才同调”的系统思维(源自《周易·系辞》“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打破传统抗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成为传统医学对抗癌症的突破性实践。整套技术以“三阶九步”形成闭环,既沉淀千年易医智慧,又兼具现代医学标准化的严谨,每一步均对应明确的理论依据、诊疗目标与操作规范,让古老医术从“经验传承”迈向“科学规范”,为全球癌症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阶·天地辨证:锚定失衡根本,立抗癌之基

   以《周易》“天人同构”“阴阳交感”理论为核心,将患者置于天地节律的宏观坐标系中精准辨证,通过五行全息诊断法(融合《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与《黄帝内经》“五行配五脏”理论,通过五行与脏腑、自然节律的对应关系,多维度判断人体失衡状态)完成三大核心判定,为后续调治锚定方向:

      节律辨证:以《周易》八卦对应人体脏腑(乾为天对应肺、坤为地对应脾等),结合二十四节气阳气升降规律,判定癌灶与自然节律的失衡关联。如冬季肾水当令时,肾癌患者易因“水寒不化”致阳气亏虚,便以《伤寒论》“温肾散寒”理论为指导,选用附子、肉桂等药材组方;春季肝木生发,肝癌患者易出现“木郁化火”,则依据《黄帝内经》“疏肝理气”原则,以柴胡、郁金等调理,实现“天人同步调治”。

   体质辨证:参照患者生辰八字对应的五行禀赋(源于《三命通会》等传统命理典籍,与中医“禀赋体质”理论相通),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精准定位体质短板与癌灶的关联。如“火型体质”者因“火灼肺金”(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行相克”理论)易患肺癌,调治需兼顾“清热泻火”与“养阴润肺”,以《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为基础方加减,形成个性化体质调治方案。

        环境辨证:依据《周易·堪舆》人居环境规划理论,排查患者居住、工作环境的“气场适配度”。如卧室门窗正对尖角易生“冲煞之气”,导致体内气机紊乱(符合《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反向逻辑),便通过调整家具摆放、悬挂五行调和挂件(如金形挂件对应肺金)等方式,优化环境与体质的契合度,从源头减少抗癌阻力。

二阶·三维调治:扶正祛邪并举,破癌疾之困

   紧扣中医“扶正祛邪”核心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素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从“阴阳、情志、环境”三个维度展开标准化干预,形成“攻邪不伤正、扶正以祛邪”的诊疗闭环:

       调阴阳·固脏腑根本:以“五行生克”理论(《周易·系辞》“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与中医脏腑间相互资生制约规律结合)为指导,针对不同癌种建立标准化方剂与技法矩阵。如胃癌属“土虚木克”(五行中木克土,脾属土、肝属木),采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之法,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配伍自拟“和胃抗癌散”(含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材),同时结合针灸(取足三里、中脘、太冲等穴,对应脾、胃、肝经络)、艾灸(隔姜灸脾俞、胃俞,温通脾土之气)双重作用,重建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脏腑阴阳平衡。

   经北京乾元国际中医院2022-2024年临床跟踪统计(样本量320例,早期胃癌患者占比85%) ,早期胃癌患者经此调治半年内,脾胃功能恢复率达82%;对于乳腺癌“肝郁气滞”证型,以《和剂局方》逍遥散加减配合耳穴压豆(肝、脾、乳腺等反射区),早期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较传统调理降低35%以上(样本量280例,对照组为同期接受传统调理的300例患者)。

  调情志·强免疫防线:融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能力与《周易》“慎独修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创立易理情志疏导五步法(通过认知重构、情绪宣泄、意志提振等五个递进环节,化解负面情绪对免疫的抑制):

第一步“八卦认知重构”,以乾卦“刚健”、坤卦“厚德”等易理,帮助患者重塑对疾病的认知;

第二步“五行情绪宣泄”,依据《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情志致病理论,引导患者通过对应五行的方式释放情绪(如“木郁”者呐喊疏肝、“火盛”者书写泄心);

第三步“易象意志提振”,以“否极泰来”“革故鼎新”等易理典故,激发患者抗癌信心;

第四步“正念冥想导引”,结合《周易参同契》(古代养生经典)“天地气交”理念,指导患者每日进行15分钟冥想,调和身心;

第五步“社群互助支持”,搭建患者交流平台,以康复案例传递希望。

  经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检验中心)2024年专项检测(样本量180例,干预周期3个月) ,接受该干预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平均下降42%,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较干预前分别提升28%、31%,印证了“情志调畅则正气充足”的传统理论。

  调环境·养生命正气:以易学人居环境标准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理论,制定《易医抗癌宜居环境指南》,从“住、食、作息”三维优化患者生存环境。居住上,优先选择坐北朝南(符合《周易》“负阴抱阳”的方位理念),摆放与患者五行互补的绿植(如“金弱”者摆金边虎尾兰,增强肺金之气);饮食上,根据五行缺补原则定制每日食谱(如“水亏”者多食黑豆、黑芝麻补肾水,“土虚”者常吃小米、山药健脾土),并严格遵循“日出而食、日落而息”的昼夜节律(源自《黄帝内经·素问》“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作息上,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子时养胆、丑时养肝等),指导患者在对应脏腑当令时静心休养。

三阶·长效养护:贯通防治一体,固康复之果

   打破“治已病”的局限,以《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为核心,建立“术后-康复-预防”全周期标准化管理,实现抗癌疗效的长效巩固:

   术后修复期(1-3个月):以“培元固本”为核心(源自《景岳全书》“元气为万物之本”),定制“五行康复膏方”(如气虚者用黄芪、党参膏,阴虚者用麦冬、玉竹膏),配合“易医导引术”(如八段锦简化版,源自《庄子》“熊经鸟伸”的养生思想),促进术后气血恢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3年临床观察(样本量150例,涵盖胃癌、乳腺癌等5类癌症术后患者) 显示,此阶段患者气血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达标率达78%。

   康复巩固期(4-12个月):依据“易医体质辨识系统”,结合《黄帝内经》“顺应四时”理论,为患者制定节气养生方案——春季练“肝木疏泄功”,夏季习“心火滋养功”,秋季修“肺金敛降功”,冬季练“肾水涵养功”,同时每月进行1次五行针灸调理,强化脏腑功能。

   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调研(样本量200例,跟踪周期12个月)显示,该阶段患者脏腑功能稳定率达85%。预防复发期(1年以上):推出“易医抗癌养生套餐”,包括季度体质评估、年度环境优化、四季食疗方更新等,将“治未病”理念贯穿始终。徐利军易医抗癌团队10年随访数据(2014-2024年,样本量560例,涵盖12类常见癌症) 显示,参与该套餐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仅为6%,远低于国内癌症患者术后1年平均复发率(18%-25%,数据来源:《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白皮书)。

墨宝寄情:任法融道长“济世神仙”的千钧之誉

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毕生潜心钻研道学、易学,对“易医同源、道医相融”的文化精髓有着通透洞见,更以“弘道济世、利乐众生”为毕生追求。作为易学与传统文化领域的权威,任道长始终强调“传统文化传承需扎根实践,既要守其内核,更要创新表达”,这与徐利军的易医实践理念高度契合。

早自2018年起,任道长便从行业同仁与患者口中听闻徐利军深耕易医抗癌的事迹:为钻研易医与癌症的关联,他走遍大江南北寻访民间老中医,翻阅《周易本义》《医易通说》等上千册易学、医学古籍;为验证技术效果,他免费为贫困癌症患者调理,积累近千例临床案例;更牵头起草“天人合一(易医)健康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试图为易医文化传承建立“有理可依、有章可循”的科学框架。这些坚守与创新,让同样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任道长心生共鸣,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徐利军是易医传承的实干者,其标准化之路为传统智慧焕活提供了可行路径”。

         2019年春分时节,万物生发之际,任法融道长特意邀徐利军至陕西周至楼观台(道教祖庭,也是易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圣地)一晤。彼时,徐利军刚完成一例晚期肺癌患者的阶段性调理——患者经“三阶九步”技术干预3个月后,肺部病灶缩小40%,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案例让他对易医抗癌技术的信心愈发坚定。

   会面中,徐利军向任道长详细阐释技术的理论根基与临床实践:从《周易》“太极生两仪”的宇宙观,到《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医理,再到具体案例中患者的体质变化、情绪调整细节,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任道长静静聆听,不时点头,当看到徐利军带来的患者诊疗档案——厚厚一沓记录着患者舌苔变化、脉象演变、各项指标波动的表单,以及患者手写的感谢信时,这位年过八旬的长者动容不已,抚着档案册感慨:“易医传承,最怕‘空有理论、脱离实践’。你以易学哲学为魂,以中医医术为用,既守住了老祖宗的智慧根脉,又用现代标准化的方法让它真正帮到了百姓,这才是对‘易医济世’的最好诠释!”

   谈及当下易医文化传承的困境,徐利军坦言:“传统智慧要被当代人认可,不能只靠‘经验之说’,必须用科学的逻辑、规范的流程证明其价值,所以我才坚持花十年时间做标准化,哪怕过程再难,也要为易医文化正名。”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任道长——他深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往往受制于“理论抽象、缺乏规范”的瓶颈,而徐利军的“标准化”实践,正是为易医文化打通了“从经典到应用、从学术到民生”的通道,让古老智慧真正“活”了起来。

   临别之际,任道长挥毫泼墨,饱蘸深情写下“济世神仙”四个大字。笔力苍劲,如松之挺拔,似山之厚重:“济世”二字,是对徐利军二十载深耕易医、以医术普惠众生的初心礼赞——他放弃高薪职位,扎根基层义诊;倾尽全力研究技术,只为让癌症患者少受痛苦;推动标准制定,只为让易医文化惠及更多人,这份“以医济世”的担当,恰是道家“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思想的生动践行。“神仙”之誉,并非指超凡脱俗的神通,而是对其融贯易、医、道三家智慧的至高褒奖——他能从天地节律中洞察病机,于五行生克中找到解法,将复杂的癌症调理化繁为简、精准高效,这份“以凡人之躯,承神仙之智,行济世之责”的造诣与情怀,足以担此美誉。

微信图片_20251022090512_21_262.jpg

如今,这幅“济世神仙”的墨宝悬挂在徐利军的工作室正中,旁侧配以任法融道长另一幅题词“批阴阳断五行看掌中日月,测风水勘六合拿袖中乾坤”,字字如灯,既照亮他“以易医济世、以文化筑桥”的前行之路,也成为他激励弟子“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精神图腾,更印证了其易医实践在传统文化传承领域的权威认可。


徐利军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

多元赋能:以专业矩阵筑文化传承高台

徐利军的学术与实践版图,始终以“多维深耕、研用结合”为核心,构建起“经典理论研究-临床实践验证-专业人才培育”的闭环链条,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筑牢专业根基,也让易医理论的说服力在多领域实践中得到印证。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级中医全科诊疗师,他深研《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在临床中严格践行“辨证施治”的古训,将易医理论与中医诊疗深度融合,累计完成各类调理案例超3000例,其中癌症相关案例近千例,经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24年评审(专家团由12位中医肿瘤学、易学研究领域权威组成,评审样本覆盖80%案例) ,有效率达75%以上,用扎实的临床数据印证了易医理论的实用性。

身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创新融合“情志调理”与易医体质辨证——基于《黄帝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结合《周易》“五行情绪”对应关系,研发出易医情志调理模型(通过五行与情志的关联,定制个性化情绪干预方案),不仅在癌症患者干预中成效显著,更应用于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累计帮助超2000人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以华中科技大学中医学讲师的身份,他深耕讲台将易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培育百余位扎根基层的中医人才,其中多数弟子已成为地方易医文化传承的骨干力量,让易医智慧的薪火在基层延续。

   此外,他身兼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抗癌协会资深会员等职,在学术研究领域,发表《“卦象-脉象”对应关系考辨》《易医“三阶九步”抗癌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23-2024年度学术年会收录;在行业标准建设上,为易医及中医药文化的规范化传承提供了专业依据。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首席易医健康专家,他牵头开展“易医与慢性病防治”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联合中、泰、马里等国传统医学研究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易医调理方案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传统医学杂志》,为传统医学参与全球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学术支撑。

跨界扬帆:以文化软实力架文明互鉴之桥

在全球化背景下,徐利军以易医文化为纽带,主动肩负起“文化走出去”的使命,让中华传统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说服力与影响力,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使者。

作为中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特邀决策顾问、马里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中国传统文化顾问,他主导开展“中医外交”系列活动——2023年,在“非洲外交官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周”中,他现场演示易医“五行掌诊”(基于《周易》五行理论与中医脉诊结合的诊断方法,通过手掌纹路、脉象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判断体质),仅通过脉象与手掌卦象对应关系,便精准判断出12位非洲外交官的体质状况(如“土虚”导致的脾胃虚弱、“木郁”引发的情绪焦虑等),随后给出的“五行食疗”建议(如“土虚”者多食小米、南瓜,“木郁”者饮用菊花茶等),在中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2023-2024年健康跟踪(跟踪周期6个月,覆盖率100%) 中被证实有效改善了85%外交官的亚健康状态;他还为非洲外交官讲解艾灸原理,结合《周易》“阳气生发”理论,演示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对提升阳气的作用,让非洲友人直观感受到易医文化“低成本、易操作、见效实”的特点。

泰国政要在体验易医体质测评后,盛赞其“将古老的东方哲学与健康管理完美结合,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新视角”。2024年,泰国驻华大使馆特别授予徐利军“国际文化交流使者”称号,表彰其“以易医为媒,推动中泰传统医学交流,促进两国文化互鉴”的突出贡献。

   在北大博雅、元培工匠等高端智库平台,他多次以“易医文化与全球健康治理”为主题发表演讲——从《周易》“天人合一”理念与世界卫生组织“整体健康”理念的共通性,到易医抗癌技术对全球癌症防治的补充价值,系统阐释易医文化在当代全球健康议题中的应用意义。其演讲内容被整理为《东方智慧与全球健康》专题报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列为2024年度参考资料,推动中医药文化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跨越,让易医理论成为国际传统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此外,他还牵头组织“一带一路易医文化巡讲”活动,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开展易医文化讲座与技术推广,累计培训海外传统医学从业者超500人次,推动“天人合一(易医)健康管理体系”在3个国家的传统医学机构落地试点,让中国传统智慧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初心不渝:以济世情怀传非遗星火燎原

从汉中乾元利贞健康馆的扎根乡土,到北京乾元国际中医院的辐射全国,徐利军始终以任法融道长“批阴阳断五行看掌中日月,测风水勘六合拿袖中乾坤”的易医古训为座右铭,坚守“济世利民”的初心,让易医这一中医药非遗文化在民生实践中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诠释“传承不是封存,而是让传统智慧惠及更多人”。

   他带领团队深入秦巴山区(中医药资源富集区,也是易医文化民间传承的重要区域)开展公益健康讲座,累计组织活动20余场,服务深山百姓超3千人次,针对山区常见的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结合当地高寒、潮湿的气候特点与居民“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生活习惯,将专业的易医知识转化为“五行食疗口诀”“简易导引操”等通俗易懂的民生智慧,如“冬季吃萝卜,润肺又化痰;晨起揉太冲,疏肝不烦躁”,让偏远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易医健康服务。

为让易医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他在社区开展“易医文化进万家”活动,累计覆盖北京、汉中两地20余个社区,超万人次居民参与。活动中,他通过现场教学易医体质辨识、演示五行情志调理,让居民直观感受易医文化的实用性——如教老年人通过“看舌苔、摸脉象”初步判断体质,指导上班族用“五行穴位按摩”缓解颈椎疼痛,深受群众欢迎。

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文化传承大使的身份,他积极推动国学与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与北京、汉中等地3所中小学合作,开发“易医文化启蒙课程”,通过“八卦与自然”(如乾卦对应天空、坤卦对应大地)“五行与生活”(如五行对应五色、五味)“节气养生小常识”等生动内容,让青少年在趣味互动中了解易医文化的基本理念,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传统医学从来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蕴含着宇宙观与生命观的活态智慧。守正,是守住经典理论的根脉;创新,是让古老智慧适配当代需求。”徐利军常以此勉励弟子与同行。如今,这位身负“国际文化交流使者”“中医药文化传承杰出贡献人物”等多重身份的文化行者,正站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坐标上:对内,持续完善“天人合一(易医)”健康管理体系标准,推动其纳入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让易医技术惠及更多普通百姓;对外,计划联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国际易学联合会等机构,发起“易医文化国际交流项目”,将易医抗癌技术、体质养护理念纳入全球传统医学培训体系,让更多国家共享中国传统智慧。

他以易医为舟,以文化为帆,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继续书写着“以易医济世、以文化筑桥”的隽永篇章,让中医药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与文化传承贡献着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